|
古村文化和名门望族遗风渐行渐远
作为名门望族之后的“大洞张氏”,曾经是一个典型的书香世家。
族谱记载:“大洞张氏”的开基始祖必仲公,原为明弘治岁(公元1488—1505年)进士,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曾任化州府儒学正堂。官虽不大,却是朝廷直接任命的教育界最高长官,相当于现代社会掌管教育的第一把手,要求必须是进士出身。
史载必仲此公行为规整,德性端肃,举止威严大度,仗义守正,取予有道;一生之中,以尊师重教为己任,励志耕读;由于经常为社会各界和周边百姓排忧解难,深得同僚和乡民拥戴。
必仲公从官场卸任并定居大洞村之后,立即着手设教乡里。其后人后来又在围龙屋开设私塾,聘请族中名流,教化子弟。清末民初之间,“大洞张氏”更与周边的李姓、许姓和赖姓等族群联合,以五世祖炳烜公祠旁边的莲塘庵为校址,创办自己的学校——“莲塘庵义学堂”(解放后改名为张家堡小学)。
为了激励族中子弟发奋向学,“大洞张氏”设立奖学和助学制度。明确规定,入读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子弟,可以从祖业中,分别获得六石、十二石、二十石稻谷的蒸尝补助。旧中国的农村,货币流通不畅,经济往来多为谷来谷去。为了激励和方便族中人求学,张家还用祖尝在府城高州购置了一座学馆,名为“茂兴庐”,免费提供给在县城就读的学子食住。
古老的张氏大宗祠正堂之上,铭刻着对后世子孙的庄严训戒:“寝室已安,肃肃雍雍,永昭清河世泽;庙堂有序,竞竞业业,恪守金鉴遗风。”
这是对张家后世子孙不容置疑的明确要求:我们的立身之所已经确定,各位务必要团结一致,和谐相处;同时,要以先祖为榜样,发扬张家的优良传统家风,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竞竞业业,艰苦奋斗,把清河张氏的血脉和良好家风永远延续下去。
《诗经》上有"肃雍和鸣,先祖是听"之说。肃肃,就是肃敬的意思;雍雍,指的是一种雍容大度的和谐之音。也就是说,祖先们希望他的子孙能够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严肃认真,和谐相处。
肃肃雍雍,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是张氏这个名门望族,给后世子孙定下的行为规范。
为了让子孙后代严格自律,挺起腰杆,增强做人的信心和决心,张家在宗祠大厅后堂,以“创弓矢以佐武功,智比三皇,威加万载,历夏商周,姓氏永衍轩辕嫡派”的长联,告诉后人,咱老张家不仅是正宗的轩辕黄帝嫡系血脉,而且历代祖先“弃戎装而习文教,注列四子,铭刊千秋,偕濂洛闽,道学上接洙泗”,还是名副其实的孔孟之徒和儒学世家。
“四子”即《庄子》、《列子》、《文子》、《元仓子》的统称,是道家四大真人的经典著作。
“濂洛闽”,指的是中国历代理学祖师,即程朱理学。濂指周敦颐,是程颐和程颢的老师。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之祖;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家居洛阳,故称其学为洛学;闽指朱熹,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故称闽学。这个下联说:张家的历代先祖与这些理学大师都是同道中人,你们千万不要做出什么让祖先蒙羞的事。
“洙泗”,是洙水和泗水的简称。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故后人又以“洙泗”作为孔子及儒家的代称。
翻开“大洞张氏”的第一本家谱,其以“爱国爱乡、遵纪守法、尊祖敬亲、扶危济困、和谐共处”为核心的“十大族规”跃然纸上。几百年来,这些曾经的名门后裔和他的子孙们,一直唯唯喏喏地信守着前人的嘱托,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最近的一百年来,未出现任何因为触犯刑律而受到法律惩处的案情。
张家的后人崇德尚善,勤耕力作,一代代地传承着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孝道文化。族中规定:凡年过三十未娶者,从祖尝给予三千纹银相助,使其娶妻生子,“以广后嗣”;凡年过七旬者,不论贫富尊卑,一律从祖尝中给予三千纹银,“以周穷乏”。
“大洞张氏” 用祖偿在宝圩开设了一家“中和堂”药店,族中人大凡“帮衬”,一律以最低价格给予优惠。清末民初,由有张氏“四大天王”之称的张楚翘亲自坐堂。此公自学成才,记忆力超强,年过八旬,对《医宗金鉴》、《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医学名著,不但烂熟在肚,而且倒背如流。曾立志要重订张仲景的《伤寒论》。可惜建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被剥夺行医权利,终于不能成书。
张家的乐善好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期,一个被称为“九婆”的老太婆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至。
“九婆”是一个“无牌无证”的村医,但在治理新生儿和幼童疾患方面,有独门秘技,曾经挽救过无数新生儿和小孩子的生命。粤桂边两广四县不少还在襁褓中就已经走到奈何桥上的孩子,都是在其精湛的灯草和艾火的扑救之下,得以重返人间。也正因此,“九婆”成为新生儿与及孩童疾病的克星,再刁蛮的孩子,即使是竭斯底里的“放烂”哭闹,只要有人一声“九婆拿灯草来了”,立即嘎然而止,噤若寒蝉。
采茶戏是古村大洞的传统文化剧目。这种文艺形式在粤桂边流行很广,戏中角色较少,由茶哥、茶妹(男扮女装)和公爹分别担任生、旦、丑三个行当,配上二胡一把,锣鼓一面,三——五人即可表演。古村大洞采茶戏的看家节目为“十二月采茶调”,戏班人员全部由男性组成。表演艺术主要有“打钱尺”和“打扇花”,男角以钱尺、女角以彩绸扇作为道具,运用钱尺和扇子的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来表演动作。舞台表演运用矮步法。矮步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上山、下山及摘茶动作(俗称“虾公背”、“鸭蟹步”),在舞台上的模仿和演变。传统动作有“相公背伞”、“懒人担扇”、“乌云盖月”、美人照镜”“凤凰装美”、“狮子滚球”、“乌鸦戏水”等。唱腔穿插三字腔:“呀啰”、“哪呵哟”、“衣(呀衣)嘟(呀啰)”、“哪啊哟”、“衣呀哪啊哟”等,一般出现在乐句或唱腔的结尾处,并带有下滑音,表演以地方语言为主。
采茶戏通常会夹杂一些淫秽的唱腔和动作,但在古村大洞演出,看戏的都是自己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嫂,表演者不敢有太多的放肆。
农历正月十九,是古村大洞一年一度的年例。
年例是粤桂边的“特产”,大概跟北方的庙会相差不远,以庙为界。在古村众多的传统节日中,这是最为热闹的一个,甚至比春节犹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天完全是吃货的天堂,家家户户上香敬神,人来客往,少的三五围,多则数十席,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为了迎接年例,村民修桥造路,添置各种家具电器,甚至高级装修,开门宴客。村里用集体出资或者以集资、捐款等形式,聘请歌舞团、艺术班,演唱助兴,通宵达旦。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古村大洞还流行着汉家文化中“哭嫁”的传统婚姻习俗。“哭嫁”一般是新娘从出嫁的前半个月或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在前三个月就开始哭唱。断断续续自由进行。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的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哭嫁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而发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的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发泄对婚姻的不满及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和无奈……。
“哭嫁”既是一种传统的婚姻礼仪,也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新娘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边哭边唱,声泪俱下。
五百多年来,古村大洞的张氏后人,在这种封闭的农耕文化生活中,休养、生息,并且以其沾沾自喜的曲江风范和金鉴家声相互鼓舞,砥砺奋进,一步步成长为粤桂边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人口大族。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属于农耕文明的各种时代符号,正在不断消亡。越来越多的传统老屋被拆迁或改造,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曾经津津乐道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只是偶尔有一些新建楼房落成时,窗台上贴着的“三多”、“九如”祝辞,还可以勾起一点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三多”是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天地》篇,说的是尧帝赴华巡视,华的封人对他的祝愿:“多寿、多福、多子”。
“九如”实际应为“如《九歌》”。《九歌》是一组祭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再创作的祝辞: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
祝“三多”,如“九歌”,表面看来是这家主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实际上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古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历史印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