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村住民为远去的名门望族南下西迁之后
古村大洞一姓独大。全村300多户人口,全都是同一个祖宗的“张”氏后人。
据民国十八年编撰的“大洞张氏”族谱记载和现有历史资料、文献提供的线索查找和推算,“大洞张氏”始祖必仲公,应为唐代名臣——曲江张九龄第二十六世孙。
古老的张氏大宗祠上,赫然大书:“千秋金鉴,万选青钱”!
老一辈人常常摩挲着门边突起的黑色大字,不无骄傲地向后世子孙夸耀:这是九龄公后人独有的标志。
张九龄,字子寿,祖籍河南光州,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第三十一世孙。魏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战乱频繁,张良后人为了躲避战火,陆续南迁。先是东南、接着是两湖、两广,并且踏上蜀道进入川滇;再由大陆东渡台湾,南下琼岛。张九龄的先祖张君政,就是跟随这股乱中求存的臣民,一步步南移曲江的。
张九龄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在位期间,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被后人称之为“岭南第一人”。
“千秋金鉴”出自唐明皇李隆基之口。源自唐明皇过生日,百官同贺。张九龄进献了一道劝说皇帝励精图治的《事鉴十章》,被唐明皇作为后代子孙必须遵循的信条和金科玉律,称之为《千秋金鉴》。“万选青钱”说的是张家的另一位祖先张文成,连续参加了八次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次次高中,时人将其称之为“青钱学士”。青钱是唐朝期间用白铜铸成的一种非常精美的货币,是官民人等千挑万拣,永远不会放弃的人间精品。张家以此为联,既是对前人的一种纪念,又是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鞭策,希望他们的后人能够出类拔萃,不负众望。
曲江张氏在张九龄故去之后,由于朝代的更替和战争的祸害,先后向全国各地迁徙流散,有的再度回归河南,有的西出四川、云南、广西,宋高宗时期的宰相张浚,就是张九龄裔西迁的后人之一。
北宋末年,元军南下,中原汉人面临历史上最惨重的灭种之痛。为了躲避战乱,张姓又一次大举南迁。南宋高宗时(1127-1162年),宰相张浚因遭奸臣陷害两度谪居福州。南宋末年,九龄公十六世孙张化孙、张化龙、张化凤相携入闽。其中张化孙生子18个、孙108个,散居于福建各地,并向粤、赣、湘、浙、桂、香港、澳门、台湾、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发展,成为播迁四海张氏裔孙的大世祖。
“大洞张氏”太始祖崇德公,便是张化孙后人留居福建的分支,为化孙公十世、九龄公二十三世、西汉名臣——留侯张良的五十四世孙。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张九龄第26世孙必仲公,在化州儒学正堂离任之后,奉父命正式落户茂西隆四里(即今高州市荷花镇张家堡大洞村)成为“大洞张氏”的开基始祖。
对此,“大洞张氏”族谱上有详细的记载:
“大洞张氏”太始祖崇德公,于元朝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由闽入粤,至目前止已有700多年。其太始祖、高始祖、曾始祖和始祖等四代人,一直在广东的翁源、化州、茂名等地辗转迁徒,至其始祖必仲公真正定居高凉茂西隆四里(即现高州市荷花镇大洞村),距今大约是500多年。
作为九龄公二十三世孙的“大洞张氏”太始祖崇德公,原为福建省古田县成绩最好的秀才和掌管文教的知名人士。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乐善好施,对族中的兄弟叔侄,经常问寒问暖,关怀备至。一个名叫朝揖的兄长,由于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无依无靠。崇德公在供其衣着饮食的同时,还供其上学读书。后来,这位宗兄于元朝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功成名就,出仕广东。为了报答其养育之恩,此公在南雄珠玑巷候任期间,亲自返回故地寻访并将崇德公带在身边一起上官赴任。
当时,太始祖崇德公的元配妻子刚刚故去,遗下一个刚满周岁的儿子承武。盛情难却,加上事业的驱使,太始祖遂将承武托其胞弟崇礼和弟妇程氏抚养,开启了其人生路上的广东之行。
后来,太始祖在跟随这位宗兄在粤西化州任职时,得到了从七品的封典和皇帝敕命,成为显赫一时的化州路判和审理、平反冤假错案的征事郎职务。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庭在化州设置化州路。这个路相当于后来的府台和道台,辖石龙、吴川、石城三县,直属于湖广行中书省的领导,风光得很。在此期间,崇德公续娶林氏并生五子。但是,由于元兵继续南下,社会十分动荡。在战乱和疾病的缠绕中,长子与次子都先后亡故。在宗兄再度升迁时,因为林氏正在生病,无法再度跟随,便留在了化州。
林氏亡故之后,太始祖崇德公将其安葬在茂西贡奇岭。为了排解烦忧之情,太始祖带着三个爱子,重返粤北。同时寄情山水,踏遍了湘粤桂周边的名山圣水。在此期间,太始祖与翁源县令结为至交,彼此一起欣赏名胜古迹,品茗煮酒,终日不知疲倦。
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元季之乱暴发。为了躲避战火,太始祖一家再次返回茂岭。明朝洪武年中期(约为公元1378——1388年),太始祖崇德公以九十多岁的高龄,携三子承勋回归故土,将四子承业留守翁源,五子承美迁至粤西高凉,为其母守墓。
元、明时期的长期战乱和朝庭更替,导致民间百姓不停迁徙,受尽了折磨。
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父命西迁高凉的“大洞张氏”高始祖承美公,字克缵,号守翁,由翁源至高凉,卜居茂名南坡田。这个南坡田在哪里,至今无法考证。此公在此续娶李氏并生二子。长子启绪,生子三,但其后人的情况,却没有记载。次子启统,即“大洞张氏”开基始祖必仲公之父也。
必仲公,字次一,号简堂,又名仲秋一郎,生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原本一直随父居住在茂名南坡田。因为躲避战乱,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再迁至茂西隆四里(即今高州市荷花镇张家堡大洞村)。
五百多年来,曾经的名门之后和他的子孙,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村,“开枝散叶”,经久不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