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重要通知走进粤桂边:古村大洞散记(三)

走进粤桂边:古村大洞散记(三)

[复制链接]

95

主题

0

回帖

3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
admin 管理员 138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8-2 03:01:21
在历史潮流中湮灭了的古村文物建筑
古村大洞,是“大洞张氏”的根,在张氏族人的心目中声名显赫,远近闻名。

曾经是闽南人的张氏先祖,在该村兴建了一座具有浓厚闽南特色的围龙屋。围龙屋是闽南客家人的“专利”,张氏先人在此兴建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更多的是为了抵御盗贼,保护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也有其对先祖居所——闽南地区客家建筑文化的认可。
围龙屋采用福建闽南建筑工艺中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建筑于垌中间的一块水田上,占地面积大约3亩以上,主体结构为“两进三厅一围”,方形,砖瓦结构,角楼结合部用特殊的土坯夯筑: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实际上是一座墙厚1米,高8——9米的城堡。围笼屋窗户不大,除了在楼角设有瞭望孔、射击孔,除备有长1.5米、直径15公分的“斗山口”炮两门及七九、单锥等土枪十多枝,抗击来犯之敌外,还有坚固的粮食收储仓库,挖掘了水井,屯积有柴火、草料等物品,如遇盗匪抢劫,鸣锣为号,全村老幼即可躲入堡内,把大门一关,拿起武器依托城堡和角楼,进行抗击。
            

据说该围龙堡始建于清朝初年,但究竟是何年何月已经无法考证。解放前夕,族人张启荣曾在此开办私孰,设帐收徒的同时,为我党粤桂边纵黑龙江游击区的革命武装通风报讯,动员群众参加游击队活动,成为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期间,围龙屋被拆除,原址复耕为水田,只留下一个莫名其妙的“堡地”名号。
            

老屋是“大洞张氏”的祖居。因此,老屋的历史,也就是“大洞张氏”的历史。张氏崇尚“长子不离旧居”的古训,无疑这便是张氏的根——落血地头与开基之所。
  族谱记载:“大洞张氏”始祖于“明朝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从高凉南坡田来此建村”。如此看来,大洞老屋的历史,应在500年以上,中间有过多少次翻修重建,找不到任何记载。
这个百年老宅最近一代的建筑为三进双重廊设置,面积大约在2000平方米以上。虽然不算很大,但透过剩下的残垣,仍可感知其曾经的雄伟和精美。老屋从窗户以下皆由规整的大火砖和大泥砖按照一顺一丁砌成,俗称“火包土”,墙壁极端厚实,屋顶铺瓦。正方屋脊都是由正反瓦叠高成30厘米左右,两端装饰简洁。厢房屋脊用瓦片罩住,正房为抬梁式建筑,具有典型的广府特色。
            

百年老屋二厅是一个开放式建筑,通往后堂之处有一道红木精制的大型屏风,上书“成功晋品”四个大字,老一辈村民介绍说:“这是八世祖的匾”。张氏八世祖到底官至哪一品,史书没有记载,但也足见其昔日的辉煌与显赫。
可惜的是,如今的张氏老屋风雨蹉跎,已经化茧成蝶,只剩下几道断壁残墙,原来的数十间房屋,大部份已经崩塌或拆卸。院中荒草凄凄,一片凋零,一条枝繁叶茂的霸王鞭爬在墙头上,遮掩着那历经风雨侵蚀,但依旧屹立不倒的破旧门框,破败和苍凉中透出一丝坚韧,再无半点豪门风采。
            

张家堡是“大洞张氏”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精心设计和建造的封建堡垒。奇怪的是,这个张氏六世祖逸翁公祠堂,没有在自己的落血地头兴建,而是建在“水岸李氏”的村中间,成为古村大洞的一个“飞地”。这个两层楼高的古堡,占地面积有7 亩多,双重廊四进结构,设有大小72个粮仓,中间是祠堂三座,全部用青砖和纸巾灰衬砌,硬山顶,雕梁画栋,做工之精美和细致,曾经风摩粤桂边。老一辈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兴建时,每个大工一天只能砌四只砖,每个小工一天也只能捣一坎“纸巾灰”,凡是超过这个数量的就会被“炒鱿鱼”,“牛逼”得很。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粤桂边纵黑龙江游击区曾以此作为地下联络站及出山后的第一个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并在此与流窜的国民党白崇禧残部发生过激烈的争夺战。
可惜的是,这个粤桂边颇有名气的古老建筑,在六十年代被人为的彻底拆除。
            

伏羲祖庙是古村大洞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这个位于村口莲塘边上的两进古庙,是一所上下五间的四合院式古建筑,供奉着华夏民族的人文先祖伏羲大帝,也是该村福佑社稷的正神。楚帛书记载伏羲为创世之神,是目前我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华夏先祖。解放初期,伏羲祖庙曾经作为贺花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被毁之后,1999年重新复建。但是,复建之后的伏羲祖庙只是三间独立的砖房,规制及风貌都与其本来面目大相径庭。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破除封建迷信的大风暴中同时被拆毁的广福庙,是“古村大洞”的宗庙社稷,也是该村五百多年文化的历史见证,原为两进三间廻廊式建筑。改革开放之后,曾经两次重建。但建筑施工、设计构图和装饰材料基本上已是现代风格。古庙无古,殊为憾事。
寺庙,其实是一种文化,是中国民间独有的一座传统艺术宝库。寺庙文化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并不懂得珍惜。
位于古村入口处的张氏五世祖炳烜公祠,坐逆大江,硬山顶,重廊三进;头座之外还建有护屋两层,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古建筑。
这个五世祖炳煊公祠其实是一个报恩寺。传说五世祖炳煊公30多岁尚未得子,心情十分焦急,因往广西陈冲大士寺向菩萨祈福才得偿所愿。但在战乱中生下的六世祖逸翁公少不更事,一直到九岁都未能开口说话和独立行走。炳煊公为此携儿再到大士寺向菩萨祈福求助,并且许下诺言:如能保佑吾儿开口说话及行走,必将重建大士寺,为菩萨重塑金身。
据说炳煊公话音刚落,其子便喊出了九年来从未说过的第一句话,而且走出了第一步。故此后人在兴建炳煊公祠堂时,为了报答大士菩萨的大恩,便将大士寺的十几尊菩萨请来,重塑金身,供奉在二座和三座,其中二座正厅供奉观音娘娘,后堂供奉三宝菩萨,左厅为北帝菩萨……从此香烟燎绕,钟鸣鼎食,远近闻名。这五世祖炳煊公祠因为建在莲塘坡上,故又名莲塘庵。
            

上世纪四十年代,莲塘庵周边的张、李、许、赖等姓氏共同集资,在此兴办莲塘庵小学(解放后改为张家堡小学)。莲塘庵门前的大道,便是“古村大洞”出入的必经之道。可惜的是,这条由参天古树伴随着潺潺流水形成的林荫古道,如今只剩下一片杂乱的荒草。
建国之后,炳煊公祠一直作为张家堡中心粮站、张家堡大队和张家堡卫生站所在地。1968——1969年,为建设两头塘农业中学,将二座和三座的材料拆除,剩下头座及护屋作为张家堡大队的办公场所。1979年,大队又将头座拆下,在原地改建两层盖瓦的楼房办公;八十年代之后,人民公社解体,大队改称乡、管理区,最后又改为村民委员会,办公地点迁至张氏大宗祠前面的公路边,原址只剩下一堆断壁残墙。
            

莲塘庵和五世祖炳烜公祠,这个“古村大洞”曾经声名显赫的古建筑,也就此烟没在漫漫逝去的历史长河之中。
位于五世祖炳烜公祠门前江边、被风水大师称之为金童的石崖上,有一座“孝贞节烈坊”,虽然造型简单,用材寒伧,但其讲述的故事却令人荡气回肠。这个纪录中国妇女在封建文化压迫下的血泪、痛苦和怨恨的纪念碑,既蕴含着张氏节烈妇女的功名、自豪和荣耀,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留传于世的历史教科书及古村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可惜也于大跃进期间被毁。
“古村大洞”的节烈妇女有多少,没有确切的数字。500年沧海桑田,在老一辈的记忆中,贞节牌坊建了毁,毁了建,不知有过多少的轮回,此中的辛酸和奇特经历,也已经随着坊下滔滔的江水汩汩远去。
            

牌坊脚下是一条突出的石笋,传说为炳烜公祠对面龟岭的尾巴,一直延伸到大江中间,形成一道水深十几尺的江湾,俗称坊脚湾。湾下水深处,有一道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温热的泉水,村民世代相传,称之为“龟尿”。
古村入口处的莲塘,也是古村的出水口,长约300多米,犹如一弯新月静静地横陈在进村公路旁边。这塘很怪,水底下全是石头,而且刀削一般的平整,坚硬无比,根本无法种植任何东西。然而,每年夏秋之间,一枝枝荷叶就会从水底下冒出来,最后长成满满的一塘。这莲塘里的莲,并非人工种植,却比人工种植的长得更好,由于村中所有的肥水都流到这里储积,莲塘里的莲叶子长得又大又厚,高高挺立在水面上,层层的叶子中间,粉红色的莲花争婍斗艳,十分惹人。无人种莲却年年长莲,莲塘大约便是因此而得名。
            

古时的莲塘属于“大洞张氏”的祖业,由张氏族人用于养殖,水岸李氏的族人用于灌溉,彼此之间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传说莲塘里有一块虾精石,每年春水到来之后,凌江河里的大虾小虾就成群结队地逆水而上。村民们在河口装上一只鱼篝,继而将溢洪道上的水源全部堵死,这些大大小小的“虾兵虾将”、“虾男虾女”和“虾公虾婆”便随水而退,落入早已在河口等候的鱼篝肚里,成为村民餐桌上的佳肴美食。



2000年之后在土地庙前新种的两棵小叶榕,是古村大洞最新的神奇。左边一棵长出的无数气根,垂吊在粗大的树干下,有的甚至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再延伸到地下,树影婆娑,是典型的长满胡子的土地公公扮相;右边一棵眉清目秀,身光颈靓,无论怎么看都像是心地善良、举止端庄的土地婆婆。如果不是苍天有灵、神明在上,这两棵村民随手种下的小叶榕,又怎么会按照男左女右的次序,以标准的土地伯公和土地伯婆形象,分立于村子中央,悉心看护他们的子民,成为古村大洞新鲜而又神奇的一道风景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大洞张氏网 盗版必究 备案号:粤ICP备2025451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