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许多“风口上的猪”不同,张氏兄弟的成功完全是靠实打实拼出来的,所以在任何时代都不要解构“努力”的意义和重要性,因为总有一些人的成功,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煎熬”中,走向成功的。
正如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言:人们往往认为成功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其实我们花了数年时间。
蜜雪冰城张氏兄弟的成功也是如此,他们前10年时间只开了一家店,开到1000多家店,用了17年,但之后的7年他们在全球开了4.5万家门店,成为了全球现制饮品门店第一的品牌。
不止如此,在今年6月底发布的2025年《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上,张红超张红甫兄弟还以1179亿元的身家超越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成为了新的河南首富,位列全国富豪榜第16位。
这说明,成功的路径有很多,追不了“风口”的普通人,那就用时间来成就自己。
1
1978年,张红超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农民家庭,排行老三,上边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从小,张红超就喜欢跟在爷爷身后,走街串巷地做点小生意,看着手里的小玩意经爷爷稍一推销,就换回一张张的钱,张红超没来由地就觉得很兴奋。
这样的童年经历给幼小的张红超心里,悄悄埋下了经商的种子。初中毕业的张红超,虽然数学成绩良好,但却早已表现的无心学业。毕竟,90年代的中国农村,能上高中、大学的孩子凤毛麟角。
于是,15岁的张红超,正式开始了他在社会摸爬滚打的日子。
张红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镇上的一个饭馆里做服务员,虽然他人在做服务员的事,但心气很高,认为自己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顾客在吃饭时说“现在搞养殖很赚钱”。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这就相当于你和朋友一起吃饭吹牛聊天的话,被服务员听到后,当成了能发财的“密门”。于是,他果断辞职,在听到的只言片语中,就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路。

这样的桥段就发生在张红超身上,他从养鹌鹑,到养兔子,再到中药材,折腾了一两年,最终全部以失败告终。不过,和大多数人一样,那时的他把自己的失败依旧归结于是自己运气不好。
既然是运气,那就是这几年不好,总有好的时候。于是,他决定先不干了,去外面闯荡闯荡。1996年,张红超来到省城郑州,准备在这里找找机会,但因为是初中毕业,找一份像样的工作都很难。
往往是他看上的工作,人家不要他,人家要他的,他又不想干。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可能会就此沉沦,用现在的话就是彻底摆烂,但张红超没有,这可能也就是有些人最终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底层原因,他不会甘于现状,更不会就此放弃。
经过一番思索后,张红超最后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通过自考,考上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公关文秘专业。之后的整整一年时间里,他白天打工,曾做过奶粉直销、食品厂业务员、制药厂调查问卷员,甚至卖过菜,晚上则抓紧时间学习。

就这样,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了一年后,1997年张红超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那年夏天,酷热的郑州街头只能找到冰棍饮料之类的冰镇饮品,但他很想念家乡大街小巷都能买到的刨冰。
为什么,郑州就没有呢?
对啊,郑州没有,他转念一想,这不就是一门生意吗?
于是,他回家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家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鉴于他之前的失败经验,支持者少,反对者多。最后,还是奶奶于心不忍,将自己多年积攒的3000块钱给了张红超。
有了启动资金,张红超很快就在郑州最大的城中村开了一家名为“寒流刨冰”的刨冰店。
2
此时的张红甫,还没加入哥哥的创业队伍,但亲眼见证了哥哥摸爬滚打的过程。
“顾客在门口点了饮品,他在里面做好,玻璃杯盛着,再送到门口树荫下的桌子上。他一个人忙碌得汗流浃背,头顶的风扇又把他的汗吹干。一天到晚忙下来,他到家洗澡的时候上半身全是盐粒,穿的T恤已经硬邦邦地板结了。”
创业第一年,寒流刨冰因为拆迁、修路等原因,最终关门倒闭。后来,张红超来到合肥卖了一阵冰糖葫芦。1999年他又回到郑州,盘下一个60多平方米的店面,用800元买的二手冰柜和自制的刨冰机,再次做起冷饮生意。
因果酱雪花冰“甜蜜如雪”的口感,又因店内冰品多达几十种,店铺得名“蜜雪冰城”。当然,也有一说是,这一名称是由张红超的大哥取的。
但这个店也仅仅存在了2年。
2000年,因为拆迁,张红超不得不再次搬家,这次,他在国资铝厂大院盘下一间大店,取名“蜜雪冰城家常菜馆”,转型做起了家常菜。
店里只卖量大、价格低的菜:3块钱的汉堡,1.5元的薯条,2.5元的扬州炒饭,1.5元的酸辣土豆丝和酸辣白菜。

当年,随着蜜雪冰城家常菜馆的生意逐渐火爆,张红超还在店门口支起一个摊位,卖起了冰激凌。
在卖冰激凌前,为了节省费用,他不舍得花钱买配方,就在网上上搜索如何调配,自己一遍遍尝试,最终研发出2元一支、鲜奶鸡蛋制作的蛋筒冰激凌,如果用店内发放的优惠券,还能再减1元。
这支成本不足1元的冰激凌,成为蜜雪冰城首个爆款,2007年,第一家蜜雪冰城冰激凌店开业,并正式开启加盟。
也正是在这一年,其弟弟张红甫从大学退学,加入蜜雪冰城,开出第一家加盟店,此后张红甫也逐步进入公司的管理层。
2008年,张红超注册蜜雪冰城商贸有限公司。同一年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蜜雪冰城位于河北的上游冰淇淋粉供应商陷入危机,导致蜜雪冰城的供应链也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开始重视自建供应链。

当时他们提出的目标是蜜雪冰城所有要用的核心原材料,全部都自己生产!因为这样除了不会受制于人外,成本也会压得更低,而自己薄利多销的理念才能在不损害加盟商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
于是,张红超亲自带领考察团队深入原材料产地。顶着30多度的高温,只为观察核心水果的真实品质。最终张红超选定了重庆潼南、四川安岳作为需求最大的柠檬的生产供应基地。
之后,张红超深入江南茶商聚集地,与茶叶产地的一手茶商直接建立合作。又远至云南山间,挑选国内咖啡豆最优质的生产地区,并带领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咖啡生长环境,进一步提升咖啡的品质和质量。
2012年,蜜雪冰城建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中央工厂,成立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核心原料完全实现了自产。
2014年,蜜雪冰城又成立仓储物流中心。
至此,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管理运营、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主导研发生产、郑州宝岛商贸有限公司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形成了蜜雪冰城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3
在筑牢经济基础的同时,蜜雪冰城也没有忘记上层建筑的建设。
此前,兄弟俩已经完成了股权的划分,2016年张红超将其50%的股权转让给弟弟张红甫,兄弟各占半壁江山。
在营销上,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他们也花了一番心思。
2018年,张红甫请来最贵营销公司“华与华”,斥资600万,希望为蜜雪冰城设计一个“超级符号”。
在此之前,华与华曾多次打造出爆款,比如“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蓝瓶的钙,好喝的钙”“拍照大声喊田七”“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这些广告语有着共通之处:押韵,朗朗上口,也有些土味。
但最初,当华与华提出“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这句歌词,以及只有两个圈的雪王形象时,遭到了蜜雪冰城所有高层的激烈反对。
面对反对,张红甫一锤定音:“老师们做了这么长时间研究,我们就应该试一试”。

这一试,将蜜雪冰城的商业版图,再次扩张。在一系列推广营销后,雪王的形象越发立体,由其衍生的话题与视频,创下微博10亿阅读量,B站超千万播放的战绩。
如今看,雪王诞生的2018年,恰好也是新茶饮市场的抬头时刻,从2017年到2022年,国内新茶饮市场规模从422亿,增长至1003亿,大小品牌层出不穷,引发混战。
而在竞争风暴来临之前,蜜雪冰城已经完成了“战斗准备”:搭建供应链、找准低价赛道、打造出品牌IP。
剩下的事情,只剩攻城略地。
2019年,蜜雪冰城门店数量突破7000家;2020年底,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已突破13000家;2021年10月,蜜雪冰城门店数已经突破2万家。
2024年末,蜜雪冰城的全年总营收248亿,饮品出杯率达90亿杯,全球门店数量更是突破4.6万家。
放眼整个现制茶饮领域,蜜雪冰城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

另一方面,2017年由张红超带领公司开辟的子品牌幸运咖,也已拥有超6000家门店,排名国内咖啡门店第四,冰激淋品牌极拉图,也开启招商。
2025年3月,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千亿港元,超越海底捞成为中国市值第二的餐饮企业。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会问,在生意场上都说“亲兄弟,要明算账”,那张氏兄弟,是怎样处理他们之间的“分歧”的呢?
我们都知道“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人、任何事之间都会有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矛盾。其实,他们兄弟两之前也有矛盾,但都被他们化解掉了。
2022年9月,张红超与张红甫兄弟二人签订了一份“一致行动协议”:约定如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应尽量协商一致,否则以张红超的意见为准。
这就很有智慧了,因为任何事情总要有一个人最后拍板,且权力的金字塔顶端也只能有一个人。
如今来看,由他们兄弟所建立起的“蜜雪帝国”,还在一步步地扩大,而他们的创业故事,也成为了中国草根逆袭的经典范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