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九龄最著名的十首诗,首首经典,最后一首更是人人会背
一、《感遇·其一》
二、《感遇·其七》
三、《西江夜行》
四、《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五、《送韦城李少府》
六、《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七、《赋得自君之出矣》
八、《归燕诗》
九、《照镜见白发》
十、《望月怀远》
他被称为“岭南第一人”,是大唐唯一一位从偏远山区走出来的草根宰相。
他不仅举止优雅,风度不凡,更是忠耿尽职,秉公守则,一度成为唐玄宗用人的标杆。
而他笔下的五言诗,更是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着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自初唐初以来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极大。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张九龄。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九龄最著名的十首诗,通过这十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张九龄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一、《感遇·其一》
•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赏析:
这是《唐诗三百首》的开卷之作,也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在这里,他写下了《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托物言志,以兰草和桂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前四句描绘了兰草在春天繁茂、桂花在秋天皎洁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它们各自在适宜的季节里展现出的勃勃生机。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笔锋一转,引出了对隐居之人的描写,他们因兰桂的芳香而产生爱慕之情。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可以说是张九龄高洁品质的真实写照。
诗人借兰桂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品德、不求人知的心境,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二、《感遇·其七》
• 原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赏析:
与《感遇·其一》创作背景相同,都是张九龄被贬荆州后所作。荆州也是著名的产橘区,张九龄见到初冬的橘子,想起了楚国诗人屈原所写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屈原的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谪居荆州,想到了这首诗,也以橘子来托物言志。
诗中以丹橘自比,丹橘经冬不凋,具有“岁寒心”,象征着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格。诗人认为丹橘可以进献给嘉宾,但无奈山水阻隔,难以实现。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感慨。最后“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暗讽了当时社会上只重视桃李等趋炎附势之辈,而忽视了像丹橘这样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懑。

三、《西江夜行》
• 原文: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 赏析:
张九龄为官之时,正值大唐盛世时期,他的身上也自带盛世光环。他不仅才华横溢,且极富政治远见。当他看到因为皇帝穷兵黩武所引发的刑罚、徭役等问题时,心底对国家的前途十分担忧,于是极力纳谏,可最终却遭到贬官。
仕途不顺,加上远离家乡,忧虑之时便写了许多思乡诗。这首《西江夜行》便是出于他那一段时间的作品,其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以品鉴。
第一句道写出了夜色清新的景致,而后从景入情快速转换,第二句就将对月思乡的感受写了出来,一腔思念之意被烘托得淋漓尽致。
月夜下寂静的景色无人打扰,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想起遥远的家乡,林叶不知换了多个春秋了,静夜愁坐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
而在此时,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张九龄素以事业为重,所以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其浓浓的思乡情,却见不到低落的情绪,“哀而不伤”正是这位政治家的手笔。

四、《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 原文: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之时。他登楼望远,见浩瀚的南江淹没了始兴郡的道路。回想任职经历,反思辞官决定,写下了这首诗,以此来抒发自己压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诗的开篇描绘了秋天霜降时节的景色,“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营造出一种苍凉、空旷的氛围。接着诗人凭栏远眺,引发了对前途的迷茫和对人生的思考。“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悠远。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忙碌奔波却无所成就的困惑。后四句又借用了陶潜《归去来词》“觉今是而昨非”,肯定了自己辞官的决定。
整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忆念、对仕途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五、《送韦城李少府》
• 原文: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 赏析:
《送韦城李少府》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政治家张九龄用别样的胸襟,将一首送别诗写得气度恢宏,意境开阔,特别是尾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直追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为了千古名句,为后人传诵。
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春天的景色。“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通过对野花和林鸟的描写,烘托出送别的氛围。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描述了送别时的场景。最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意境开阔,表达了真正的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观点,成为千古名句,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豁达的胸怀。

六、《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原文: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 赏析:
此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
此时,他的伯乐宰相张说被弹劾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又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洪州都督。这也说明他获得了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
诗中的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着斑斓的色彩,极为壮观,这首诗便是写的远观庐山瀑布的景色。
首联“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赞叹了瀑布从天而降的不凡气势和周围的神秘氛围。颔联“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描绘了瀑布在杂树和云彩掩映中的姿态。
颈联“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瀑布的壮观,阳光照耀下如彩虹般绚烂,在晴朗的天气里又仿佛能听到风雨的声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尾联“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赞叹了瀑布与天地相接的宏伟境界,体现了诗人豪放的风度和开阔的胸襟。

七、《赋得自君之出矣》
• 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 赏析:
这是张九龄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是诗人远行在外思念家中的妻子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是表达思念的名句。
在那个“车马慢”的年代,一次离别,不仅仅有距离的遥远,更是阻隔了音讯,思念,便成了一个常常被提及的话题,于是诗人借妻子的口吻,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自君之出矣”,诗人开篇便直接表达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不复理残机”则通过生活细节——再不去动破旧织机,体现出丈夫离开后妻子生活的变化和内心的空虚。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以满月比喻思念,形象地表达了随着时间推移,思念之情虽深,但人却日渐消瘦憔悴,如同满月逐渐亏缺,比喻新颖深刻,情感真挚动人。

八、《归燕诗》
• 原文: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燕子,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厌恶权贵佞臣,忠心报效朝廷的心迹。语言虽然朴素,而又不失艺术效果。
张九龄为相进三十年(713-741),以直言敢谏著称,屡次顶撞唐玄宗,再加上李林甫从中作梗,玄宗也渐渐疏远他。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觉察到皇帝对自己心生不满,终于向李林甫低头,写下这首诗赠与李林甫。
诗中以海燕自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写出了海燕的渺小和短暂停留,暗示自己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处境。“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表达了对官场中不同阶层的看法,自己虽出身低微,但也有机会进入朝堂。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描绘了燕子在富贵人家穿梭的场景,也寓意着自己在官场中的周旋。最后“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表明自己无心与他人争斗,希望不要被权贵猜忌和打压,体现了诗人知道大权旁落不得不退让的无奈和谨慎。

九、《照镜见白发》
• 原文: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为政贤明,刚正不阿。由于他的努力,唐王朝更稳步地趋于繁盛。可是后来玄宗怠于政事,奸相李林甫极力排挤,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无奈地退出政治舞台。
这首五绝正是“曲江罢相后,慨功业不遂而作也”(唐汝洵《唐诗解》)。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诗人回顾过去,曾经有远大的志向,但如今已到白发之年,时光蹉跎,壮志未酬。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通过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年华老去、一事无成的感慨和自我怜惜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是诗人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岁月的流逝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十、《望月怀远》
•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赏析:
这是张九龄笔下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诗。
公元733年,张九龄遭到李林甫诽谤排挤,于公元736年被罢去宰相职务,同年写就了这首诗。他被贬谪荆州,在中秋之夜怀念远方的亲友或恋人,借此诗抒发了内心的孤独、思念之情。
这首诗情感真挚,开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成为千古名句。诗人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如“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在夜晚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状态。
诗中既有对远方之人的深深眷恋,又有一种因距离产生的无奈,最后“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体现出诗人渴望在梦中与思念之人相见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张九龄的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深沉的情感和哲理、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著称。通过对张九龄最著名的十首诗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九龄的诗歌风格和艺术魅力,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