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村落故居张家村:千年古韵与现代生活的交织

张家村:千年古韵与现代生活的交织

[复制链接]

95

主题

0

回帖

3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
admin 管理员 4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8-10 15:54:40
张家村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张家村,这个位于长河南部美女山(华眉山)北麓的古村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它东临汤家井自然村,南与华眉山相连并与闻堰陈家埠相通,西接闻堰凌家坞,北与竹山桥和黄汛桥及山一相望。这里风光旖旎,村民们大多居住在依傍山水的环境中。张家村位于长河南部美女山北麓,地势得天独厚,村庄中央被清澈的张家村河分为桥里张和桥外张两部分,整体环境优美。村落中央,一条清澈的河流——张家村河将这个古村落一分为二,河上屹立着一座古朴的桥梁——汇龙桥。桥的南侧是桥里张,而北侧则是桥外张,两处共同构成了张家村的完整画卷。




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张家村,这个古村落的命名背后蕴藏着一段深厚的历史。据《滨江历史文化丛书》记载,张家村在古代属于越地,四周环绕着海洋。传说中,**张家村的命名源可追溯至秦始皇南巡时的华妃村传说,**其宠妃华妃在此地不幸病逝,并被安葬在附近的山上,这便是“华妃村”和“美女山”名字的由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长河地区归属于夏孝乡,而张家村则隶属于夏孝乡的城西里。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99年),行政体制发生变革,乡改为都,里改为图,张家村又归属于三都三图。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长河再次划归夏孝乡,而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萧山张氏的13世孙张富公迁居至华妃村,并在此繁衍生息,由于村中张姓人口聚居,于是便有了“张家村”的名称。旧时的张家村商贾云集,与史村、陈村、杜湖村齐名,被誉为萧山的四大名村之一,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村西北的街道河,便是因为河岸两侧繁忙的街道集市而得名。




延庆寺与王坟洞的传承
延庆寺的概况与历史

延庆寺,坐落于美女山之北,俗名“前王寺”,静卧于街道河之畔,环境清幽,依傍山水。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初时拥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大殿三院,僧房众多,盛时僧侣数量达500余人,堪称萧山闸上之首寺。延庆寺初建于南宋,几度兴废,现今重新整修,已成为颇负盛名的佛教寺庙,环境清幽。历经沧桑,虽几度兴废,但如今大佛殿已重建,中殿、下殿也已整修一新,檐角飞翘,金碧辉煌,香火鼎盛,是文人雅士宴游之佳处。延庆寺的庙基多属张家村界,由张家村与闻堰凌家坞共同管理。


王坟洞的历史传说

而位于延庆寺后的美女山脚,有一处名为王坟洞的古迹。传说南宋嘉定年间武状元、著名军事家华岳,因反对朝廷轻率北伐而被贬流放,回朝后更遭权奸陷害致死。其灵柩最终运至萧山延庆寺后山洞安息。此古迹相传为南宋军事家华岳的墓地,虽历史悠久,但不幸毁于1958年。后人称之为“王坟洞”或“华郡王墓”。但不幸的是,该洞于1958年遭毁,封洞的石板也被移作他用。


张家村的现代概况
村庄的土地与人口

张家村,这个拥有607亩自然土地的村落,被第一、二、三、四、五、六、七村民小组共同拥有。张家村现有七个村民小组,土地和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张姓为大宗族。其中,1组占地75亩,2组95亩,3组79亩,4组123亩,5组89亩,6组83亩,而7组则拥有63亩的土地。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张家村目前共有1304名村民,其中男性634人,女性670人。各小组的人口分布为:1组174人,2组227人,3组157人,4组279人,5组171人,6组179人,7组117人。在姓氏方面,张姓是该村的第一大姓,共有854人,其后依次为陈姓41人和傅姓18人。村民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有不少人精通木工、泥匠和蔑匠等手艺。


张姓族人的历史

张姓:据《萧山张氏宗谱》记载,长河张家村的张氏族人源自河南大梁。在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南渡时,大理寺丞、吏部尚书张善伯,字文业,随驾来到钱塘,并在公元1127年扈跸钱塘。之后,他在大理寺丞任上告老还乡,选择在萧山崇化里南河(今城厢镇)定居,这标志着萧山张氏的起始。张家村的张姓族人源于河南大梁,于北宋南渡时南迁,并于明代在此扎根繁衍生息,是当地显赫家族。到了第十三世孙张富,字大有,大约在1460至1500年间迁居至长河华妃村,并在此繁衍生息,最终将华妃村更名为张家村。明代以后,张家村的张氏族人分别向西和东北方向迁徙,形成了闻堰长安村、山河村等地的张家里、姚家坞以及山一村毛家沿、汤家桥村等新的聚居地。自此,张富成为长河张家村的始祖,并传承至今,已经繁衍至27世,其中在张家村发族已有15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大洞张氏网 盗版必究 备案号:粤ICP备2025451301号